2)第443章 工商兴国_灭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孤独。

  虽然何小米在一旁侍奉茶水,有些事情说得比较隐晦,但双方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一刻,郭世俊已经不再是他的老师,而是他的知己,他的同志。

  来到这个世界上,天主赐给一个知己,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的日子,李自成忙于授课的同时,抽空召见了蒸馏酒、玻璃、香水三个厂子的厂长,告诉他们,工厂要走规范化的道路,不能总是依赖军队的协助。

  厂内的技术人员、工人的酬劳要及时发放,账务必须明白,做到日清月结,管理上也要上台阶,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不得随意使用军方的特权。

  虽然李自成需要银子,力求让厂子的利润最大化,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让百姓受益,百姓手中有了闲钱,才会有购买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本地工业产品的销售。

  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一步步走下去。

  李自成决定,逐步在西宁、兰州两地培育商品市场,减少对江南、京师的依赖。

  他甚至希望,将手中的技术释放出去,让西宁的商人们参与发展工业,商人手中有钱,让他们参与到“工商兴国”的大计中,可以加快形成本地市场。

  不过,想想还是放弃了,天命军要走“工商兴国”的路子不假,但现在的西宁和陇右,百姓极度贫瘠,才初步解决温饱,手中根本没有购买商品的闲钱,即便商人能制造出大量的商品,市场还在朝廷那边,本地的百姓受惠有限。

  如何才能加快工商业的发展?

  李自成想起后世的邓太宗,论发展经济的才能,非邓太宗莫属!

  后世的中央之国,在邓太宗新政的指引下,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一举由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以中央之国改革之初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数量,真是令举世惊叹。

  虽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带来腐败、堕落等问题,但那些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品,几乎不可避免。

  诟病邓太宗的人的确不少,但扪心自问,从公仆到富商,从演员到盖帽,从教员到百姓,从手术刀到方向盘,有谁愿意回到过去?

  做人要诚实,可以横向与发达国家比较,也要纵向与自己、与过去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错误的新政,只有不彻底的改革!

  李自成一直在探索邓太宗的路子,除了政策对头,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还需要两个外部条件:一是充足的外来投资,二是比较成熟的外部市场。

  用外部投资的钱,在国内兴办企业,生产的商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国内的工人只能赚到微博的利润差,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过数十年的时间,中央之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国家、个人都因此而走

  请收藏:https://m.bqg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