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9 不止以武戡乱,更要以文教化_唐末大军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德殿再详议由官方推广印刷书籍文献事宜。

  蒙皇帝单独召见商议,李愚也显得十分激动。他是那种十分典型敬仰圣贤的读书人,而且也能做到身体力行,为官清廉刚正,今番上书请奏的目的,也纯粹是为了运用雕版印刷之法以兴文教。

  毕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唐末以来乱世杀伐,寻常百姓为了填饱肚皮、为了自保,更多的是去从军入伍谋个生计...就算寒窗苦读十年,不是也照样挡不住当头一刀剁下来?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多厮杀惯了的将官兵卒,自问手中握着的刀就是道理,又有多少人会有耐心听书生引经据典?

  正如五代后晋时期出生的宋初贤相吕蒙正作诗有言: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所以这般时节的文人,相较于治世地位更低,各处自据一方的开国君王,当年几乎也都是靠着厮杀征战,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而打下的地盘,所以或多或少,也都倾向于军阀政权,那么国家文化普及方面也必定耽误了下来......

  可是魏朝时局相对更为稳定,起码也具备大兴文教的条件。李愚也正按他原本的轨迹那般,想到了以雕版印刷推动文化教育。又见帝君李天衢如此上心,他更是倍感欣喜。到了文德殿,刚受了李天衢赐座,李愚便将身子前探,而殷切的说道:

  “陛下,三馆藏书文献,乃至国子监、州学、县学所用儒经史书,而且时日一久,过往贮藏若不得当,也极易受潮发霉,再要抄纂时也时常疏漏舛误。

  而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为使我朝教化深入民心,臣以为可广颁天下,召雇能雕字刻印匠人,并挑选史馆、弘文、集贤学士校勘核定,规定雕版刻印模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装订成本,更易于存放阅读。

  而陛下雄才伟略,诛逆讨凶,以武功定祸乱,《礼记·学记》有言: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如此推行雕版印刷之法,以鼓励民间向学之风...则更是以恒以文治谋太平。”

  李天衢听李愚情绪高昂的说罢,他先是点了点头,旋即笑道:

  “卿所言甚是,正所谓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治国安邦,不但肃清吏治、鼓励农耕、量刑定法、筹赋理财等诸般事务,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也同样疏忽不得。

  而以雕版印刷之法刊定文献,核正九经等典籍内容,的确应当采取。我朝既然要改制刊印书籍,不妨再多加上几部书经典籍大加推广。而陆续将由我朝设立专门官署,统一编注校勘、印刷发行的文献书籍,也不妨与弘文殿、集贤院众学士再商议斟酌一番。

  而且按朕想来,关于我朝将推行的印刷之法,也想与卿再好生合计合计......”

  眼见帝君很认可自己的提议,李愚不但甚是欣喜,也很好奇关于雕版刊印书籍的技术,李天衢又能提出什么见解...他遂又连忙说道:

  “陛下有何指示,臣自当洗耳恭听。”

  李天衢沉吟片刻,便侃侃而谈道:

  “雕版印刷之法,本来是在光滑的木板粘贴抄写书稿,稿纸上字成反体。工匠再以刻刀将版面上没有字迹的部分削除,而凸出字体,于印刷时于平整凸起处涂上墨汁,拂拭纸背,字迹便留于纸上,再统一穿线装帧,而变成书册.......

  可是朕也曾想过,如若将文字逐一制呈单字字模,即便是不常用的冷僻字亦可随制随用,而平时排列保管于字盘当中。便如专掌朝廷典司图籍、藏书编校的秘书监那般,朕亦会设立专门官署打制、贮藏字模。如此刊印书籍时,便按原本稿件挑选单字,再重新排列到字盘内,仍是经涂墨印刷,待印完之后,再将字模拆出,待下次印刷时再覆编排使用......”

  李天衢一边说着,一边又凝视向听得已开始面露讶异之色的李愚,而似笑非笑的说道:

  “此法与雕版印刷相较,想必刻版也会更为省时省力,且更易存放保管,且较之整片雕版出现错字之时,也更易于更正...朕也想过改良雕版印刷,便谓之此法活字印刷术,也当择选工匠进行反复研制试造,不知李卿以为此法如何?”

  请收藏:https://m.bqg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