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 最落魄的子级人物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可惜楚国容不得他们这种治外之民,无奈之下,许行只得带着门徒离开楚国,寻找适合耕作治学之地。

  游走了几个国家后,滕国国君接纳了他们,专门划了一块地供其耕种,结果耕种的效果远远优于其他人,不仅吸引了大量民众依附农家,就连大儒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幸也慕名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可惜这种安心种地,开门收徒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滕国便被齐国所灭。自此,农家踏上了坎坷辛酸的流浪之途。最初,由陈相兄弟带着逃亡宋国,虽然宋国没有像滕国那样优待他们,不过出于之前积累的名声,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尊重,勉强能够居住下来。可不到一年,宋国也被齐所灭。

  无奈之下,许行一边遣散门人,一边带着少数弟子转而入魏,好巧不巧正碰上雄辩著称的孟轲,陈相不堪孟轲称许行为“南蛮鴂舌之人”,在路边拦住孟轲与之辩论,却哪里是孟轲的对手,一番激辩下来,碰了个灰头土脸,徒遭耻笑。

  师徒一行不敢停留,匆忙离魏至韩。不过韩国也不是理想去处,刚好碰上申不害主持变法,更不可能有容身之地。

  几经思虑之下,许行只好打算经周地返楚,准备在疆域最辽阔的楚国找个荒僻无人之处隐居。

  时运不济正赶上寒冷的冬季,随身携带的干粮早已吃尽,师徒几十人只得在荒野中觅食,行行走走两个多月,竟然没能走出洛阳盆地。幸好农家极是吃苦耐劳,生存能力也相当强悍,否则只怕已经满门尽没。

  杨华并不知道农家在原本的历史上是否有如今这般凄惨,不过他们的主张简直比墨家还难以让人接受,要求贤良的国君必须自己耕作才有饭吃,还得义务为老百姓做事,试想谁能接受得了,所以不受各国君主待见自是必然之事。

  就算是当初接纳他们的滕国国君,也因把粮食、财货放仓库而不分给百姓被许行当作不贤的样本。如此一来,更被权贵所嫌恶,在诸多学派中混得最为落魄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杨华却不管这些,虽然许行现在比自己还落魄,不过到底是个“子”啊,能成一家学派之人,哪一个会是简单的。所以他的态度也愈加恭敬起来,不仅亲自陪同许行参观了整个水坝,一一讲解各个设施的用途,就连建筑过程和方法也毫不藏私。

  在得知农家弟子已经数日没怎么进食后,更是吩咐弟弟回家准备几十人的饭食。他家的存粮也折腾得不多了,幸好今日各村的村民都送来了一些食物,聚少成多之下,还是足够杨华宴请农家了。

  只是这样来,恐怕泰山就要空欢喜一场,脸色不好看了。

  “如此坡地亦可成良田矣!”参观完水坝和其附属沟渠后,许行极是感慨。

  当世虽然有许多水利设施,但限于技术和材料,一般都是以引水为主。比如鼎鼎大名的郑国渠,虽然在当时灌溉了关中数百里的土地,为秦国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后的岁月里,随着河床不断下切,原来的引水渠渐渐高出水面,需要不断抬高渠首才能继续引水。即使历代都在不断修补,但引水量和灌溉面积的减小却无可阻止。

  这个水坝虽小,但却建在极高之处,又集蓄水、防洪为一体,只要沟渠一通,水流顺势而下,两岸的坡地全部都可以得到浇灌。

  由于水坝的水位可以长期保持固定,水渠即使经过千百年的冲刷下切,却并不影响其引水的功能。相比于一般的引水工程,更加稳定且便于维护。许行是农业的好手,此中的玄机自然是一想即通。

  杨华点头表示附和,心里却在想:这水坝何止灌溉一种功能,再给我一段时间,将其功能全部发挥出来,那才不负这三个月来的辛劳。

  请收藏:https://m.bqg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