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七章 劲韩之名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块则是庶民区和一些店铺。

  沿街而行,各铁匠作坊大多以生产农具为主,所以并不忌讳路人观望,杨华甚至进入其中一个作坊与正在休息的工匠交谈了一会儿,大概了解了韩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申不害变法之前,韩国虽然没有出现足以与国君对抗的大贵族,但“封建”程度仍然很深。

  或许是因为自身是分晋而来,为了避免出现同样的情况,韩国对卿大夫的势力极尽限制,转而大封公族。而为了避免晋国历史上小宗取代大宗的重演,分封的公族势力也不容坐大。

  整个韩国便由数量众多的公族分割而治,互相制衡,甚至朝堂上也由公族占据了大多数重要位置,国君的势力虽然要大于诸公族的总和,但却很难积聚全国的力量推行改革。

  不仅韩国有这样的情况,当时的各国也大同小异。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给诸侯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臣子也有翻身做主人的一天。

  也正是因这两个例子,延绵上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始进入尾声,那种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和开拓来扩大封地并拥有完全治权的“封建”成为禁忌,因功劳太大而被猜忌黯然离国甚至惨遭杀戮的例子却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国时代的开启也就是华夏封建的终结。

  在渡过三家分晋最初的蜜月时期后,魏国与韩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特别是魏国通过李悝变法,由吴起率军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后,公开叫嚣着一统三晋的声音在安邑几乎没有停歇过。

  韩国虽然也通过灭郑获得了原属郑国的大片土地,实力随之增强了不少,却远无法与魏抗衡,甚至有些公族与魏国眉来眼去,指望能在随时可能爆发的韩魏大战中保住自己的富贵。

  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继位的国君韩武才打破韩国立国以来非公族不能出任重臣的惯例,果断任用原本为郑国小吏的申不害为韩相主持变法,不惜向同属一族的贵族举起屠刀,希望可以借变法让韩国更加强盛,在列国征战中存活下来。

  申不害以铁血手段镇压韩国贵族压住所有反对的声音后,将原本分散于各公族手中的特权全部收归国有,特别是冶铁业,更由原来谁领地谁开发的惯例变成国君专属,任何人胆敢染指者都是灭族之罪。

  各贵族手中拥有的相关工匠也随之无偿送给了国君,申不害将这些工匠以军旅的形式组织起来,重新规划了韩国的几大冶炼中心,按照各地情况不同分配工匠,并像考核官吏那样对工匠定期考核、分等。

  也就是说,在打压原本的血缘贵族之后,申不害又亲手扶起了“铁匠贵族”。

  铁匠们虽然没有资格享有封地和特权,但再不是永远做为贵族私产的存在,那些技艺娴熟的工匠一旦在考核中获得较高

  请收藏:https://m.bqg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